“三个课堂”:我的理解与思考

2020年3月3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应用。

什么是“三个课堂”?

所谓的三个课程,就是“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这三种课堂,简称“三个课堂”。那这“三个课堂”又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专递课堂”:强调专门性,主要针对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缺少师资、开不出开不足开不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采用网上专门开课或同步上课、利用互联网按照教学进度推送适切的优质教育资源等形式,帮助其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名师课堂”:强调共享性,主要针对教师教学能力不强、专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通过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等方式,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探索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动的新形态,以优秀教师带动普通教师水平提升,使名师资源得到更大范围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名校网络课堂”:强调开放性,主要针对有效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质量差距的迫切需求,以优质学校为主体,通过网络学校、网络课程等形式,系统性、全方位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或全国范围内共享,满足学生对个性化发展和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三个课堂的历史回顾

其实,“三个课堂”最早是在2012年首次提出,之后,在这些年的文件和报道中均有提及。

2012年,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首次提出了要发展“三个课堂”,提升偏远地区教育质量,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2014年,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印发《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中,教育部指出,要通过“三个课堂”等多种形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

2016年,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积极推动“专递课堂”建设,巩固深化“教学点数字教学资源全覆盖”。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到2022年要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促进网络教育全面覆盖。

2020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2年,全面实现“三个课堂”。

认真研读这五个文件,有助于我们领会和理解教育部关于“三个课堂”的相关精神。点左下角“阅读原文”,直奔教育技术学自留地(jiaojianli.com),在那里我全部加了超级链接。

我对“三个课堂”的理解

从这些年来教育部相关政策文件,尤其是2020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来看,三个课堂试图重点解决三个问题:

1. “专递课堂”:针对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缺少师资,开不出、开不足、开不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试图突破课程不达标的问题。比如,边远地区音乐、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等学校开不出来的课程,还有民族地区学校的双语教育、职业教育的新开设课程等等。

2. “名师课堂”:主要是针对一些学校的教师教学能力不强、专业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通过名师示范和远程教研的形式,解决师资队伍的不均衡的问题。

3. “名校网络课堂”:主要针对的是缩小全国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质量差距大的问题,试图突破的是均衡优质发展的问题。

因此,就我个人的理解,

“三个课堂”核心在于: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

“三个课堂”的着力点:教师、课堂、资源共享

“三个课堂”的关键是:教师和课堂教学“三个课堂”的突破口:视频、直播与在线、混合教学

Q1:对不同学校来说,如何推进“三个课堂”?

Q2:对教育信息化企业而言,机会在哪里?

Photo by Johnnie Wal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