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NAR、没有问题及学术会议交流乱谈

       昨天晚上FERC SEMINAR,Peggy介绍她的博士论文。除TINA外,其他人都参加了。到了研讨阶段,也许由于内容是博士生的学位论文,比较高深吧,大家的研讨并不热烈,很多人没有问题。这是我们以往很难看到的场面。

       联系到前几天GCCCE会议,一些同学没有认真参与会议,我一时恼怒,冲着他们就发起火来。

       一是我觉得,在听取别人的报告和研讨的时候,研究生如果提不出“问题”,没有“问题”,那么这就是最大的问题了。没有“问题”说明没有动脑子,说明不思考,说明问题意识淡漠,说明在平时的学习与研究过程中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研究生而言,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怕的?

       二是一些学生没有认真参与GCCCE会议。其实,在SCNU的这些研究生,确实是太优越了。学习条件非常优越,每人一个独立的可接入互联网的机位;SCNU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一直以来学术交流异常活跃频繁,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象走马灯似地在这里穿梭。所以一些研究生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不懂得珍惜机会,等到他们毕业了,我想他们是会后悔的,而那个时候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和一个朋友聊起此事,他说,也许学生有这样的心理:一种是“我将来不做这个领域的工作,所以我不想听”;另外一种是“我也想听,可是我不知道该怎样听会”;此外还有一种可能是“目前,这些会议内容我还看不到对我将来的诸多帮助。因此,我不想听”。

       首先,即使你将来不从事这个领域的工作,但是你要拿教育技术学的博士硕士学位啊?!那么你在读期间是否应当积极参与,以便自己的这个学位尽可能地货真价实?

       针对第二种心理,我觉得到是应该给学生一些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在学术会议上交流,尽快融入学术共同体。因为学生如果不知道怎么参加学术会议,往往在热闹的氛围中错过了许多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参与学术会议,在我看来一是交朋识友,二是学习聆听。在会议上,要事先选出自己要听的报告和要参与的论坛,事先做好计划,安排好时间。甚至要事先做些准备,了解一下报告和研讨的背景,这样在报告中和论坛上才能充分地交流。在会议间隙,要积极主动地向同行专家学者请教。这种会下的交流甚至比会上的交流更重要。因为这种交流更轻松,更愉快。在Tea Break时间,一杯咖啡,一碟点心,几个人围在一起,谈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还有什么比这更美的事情呢?在会后,如果你是应邀参加会议的,那么你应当写封邮件,向承办方表达一下你的谢意,与你感兴趣的专家学者邮件保持联系;如果你是主办方,更应当加强与出席会议的代表的联系。不仅如此,在会议结束之后,还应当即使总结反思,在会议上你学到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

        对于第三种心理,我就不好讲什么了。因为你连去听都不去听,连参与都不参与的话,你怎么可能知道这个会议对你是否有帮助呢?!

        不过,昨天会后我还是很沮丧,很自责。我跟JIA说,问题固然很重要,固然很关切很着急,但是我的态度不对,我不该冲着他们发脾气。我也许可以用更好的方式方法来告诉他们,究竟怎么做是好的。

        我要找个机会向他们道歉!我做错了!

12 评论

  1. 焦老师没有错,想想我读书的时候,也是觉得没有“问题”,因为那个时候根本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去听任何人讲,当然都不会有“问题”要问。

    你别太着急了,批评我们是对的,我们需要时间来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

  2. 一、老焦不太地道啊,给您看我的认呢,您都向毛主席保证了,到现在也没有回音。

    二、很感慨老焦现在的感受,不同的是您让研究生给气着了,而我是让本科生给气着了,大概做老师、想认真做事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触罢

    三、希望与老焦加强联系,我的邮箱albert.cbj@163.com ,博客:amblack.blogbus.com

  3. 我请您帮我看的我的论文啊,临沂的:)QQ4355342。您看一下聊天记录就知道了,嘿嘿

    最近因为去旭东的博客看了,也在关注设计研究,也仅是关注而已

  4. 秦玮玮在大会上提了好多问题了.

    焦老师这种心情我感觉自己能理解。

    因为,平时我也是这样对我下面的老师的。

    过后就得自己说服自己,别把别人当自己。

  5. 参加完GCCCE2007后一个星期,在单位的政治学习,领导安排了一个小时的时候给我分享学习心得。给我准备的时候只有一晚,但是,我非常珍惜在这样的机会,因为,我希望更多的教研员能够关注现代教育技术领域的知识,希望他们能够了解教育信息化目前应用研究的一些状况。

    汇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受到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肯定。

    在发展方向上,创造了一个转折点。

  6.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第7、8期合版,上面登了对香港中文大学李芳乐教授的专访,看到感觉非常高兴,能够了解到香港资讯教育方面的一些信息。

  7.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第7、8期合版,上面登了对香港中文大学李芳乐教授的专访,看到感觉非常高兴,能够了解到香港资讯教育方面的一些信息。

  8. 首先,我要检讨!近年我参加了多个学术会议,但事先都没有做必要的准备。尽管我也会写一些总结,但总是肤浅的做一概述。因为缺少事先的准备,在会议中只能是做“潜水员”,提不出问题,也担心提出的问题太过于低级。

  9. 教育博客,作为教师反思成长的方式之一,已经受到广大教师的追捧和坚持.但从第十一届全球华人计算机大会收录的研究论文中,有几个研究者是研究教师博客的撰写内容的,从中了解到绝大部分教师都不会严格将研究、工作和生活的记录分开,但透过教师博客栏目的设置,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该教师关注的领域、个人的风格。

    前几天,看自己区域的学科博客,从栏目及栏目下的文章数,可以了解到近年来,在教科研方面对教师下的力度是侧重于叙事研究、心理调研和思考分享,而信息技术教师的技术在线学习资源的提供却比较薄弱。
    而今天,在焦老师这里,看到焦老师的博客栏目及栏目下的文章数,发现“我的乱七八糟”是77,“教育技术学杂记”是49,闲书读笔记是“18”,“硕士论文指导”是8,还在其它若干篇。而在硕士论文指导的文章中提到的只是全日制研究生,鲜有提及教育硕士。呵呵,焦老师已经是有关心教育硕士的良好口碑了,但在文章也无从找到交流的痕迹。可见在职教师就读教育硕士,囿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即使在做论文期间与导师的交流非常少,受到导师关注和关心的机会也少。我想我已经是和导师交流比较多的了,但想想还是无奈和伤感!
    谢谢焦老师的指导!

  10. long,不是这个意思了,对于教育硕士,只是因为是在职读书,有距离,联系不大方便。甚至各个人的心态目标动机都不同,所以我一般对于教育硕士是比较宽容的。再加上确实一线教师有诸多的困难,能自己主动读书,实属不易了。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