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是20世纪90年代末国外高校图书馆为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和研究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基础设施和新的服务模式。

信息共享空间是一种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作为一种全新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空间综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和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印刷型工具书、电子资源和多媒体资源等),为读者(包括个人、小组或学术团队)的学习、讨论和研究等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和艺术修养,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

据说,世界上第一个信息共享空间是1992年8月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建立的,自其开放以来,这种支持开放获取,以培育读者信息素养和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及研究为目标的全新服务模式,便在北美及世界其它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诞生和流行起来。
信息共享空间的诞生主要基于两种思想:

一种是基于开放获取的思想,它确保对理想信念的开放获取和利用,促进信息共享、共有和自由存取,鼓励人们在民主讨论中学习、思考和实践;

另一种是基于图书馆服务的思想,把信息共享空间作为整合空间、资源和服务的综合性服务设施和协作式学习环境。

依据IC服务目标与愿景的不同,Information Commons正朝着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s,LC)、研究共享空间(Research Commons,RC)、知识共享空间( Knowledge Commons,KC)、大学共享空间(University Commons,UC),教员共享空间(Faculty Commons, FC)以及及全球信息共享空间 (Global Information Commons,GIC)等不同方向发展。

学习共享空间(LC)强调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来促进协同学习;研究共享空间(RC)侧重于对研究人员学术和协作研究的支持;知识共享空间(KC)强调对知识获取、共享管理和知识创造活动的支持;大学共享空间(UC)则把整个校园视为一个开放获取空间,通过校园内各个部门及组织间的联合,共同支持学生的协同学习、教育和教师的研究活动;教员共享空间(Faculty Commons, FC)是大学校园中的一个教员彼此学习、学校开展培训、分享隐性知识和经验的共享空间,全球信息共享空间(GIC)强调基于虚拟网络环境支持人们对知识随时、随地、随需地开放获取与共享。

在更多的情境下,信息共享空间(IC)和学习共享共建(LC)是可以交替使用的,在不少文献中,也是不做区分的。但是,严格来论,它们之间确实有不少不同。

信息共享空间更多聚焦于图书馆的资源、空间和服务新模式。除了图书馆本身,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还需与校园其他部门紧密结合,以融合图书馆内与图书馆外的所有可能的服务。特别是随着校园的中心观念从『教育』(Teaching)转变到『学习』(Learning),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s)将图书馆服务发展成新的服务典范,进而提高图书馆在整个大学系统中的能见度(Visibility)。

过去,信息共享空间强调提供信息设备、讨论交流与信息检索服务,但是,学习共享空间认为除了以上所述外,应提供更多学习面向的服务,整合更多如线上材料的遴选、学科咨询、生涯规划等学习上的服务,信息共享空间促使知识找寻,而学习共享空间则促使知识的创造。

学习共享空间不仅有取得或复制资讯,更强调学习「如何去学?」的技巧,而这在一般课堂是无法学习到的,也并非信息共享空间所强调的。以图书馆的观点而言,信息共享空间较着重于给予读者资讯管理的或相关技术的资源与技巧,但学习共享空间更增加与使用者的互动,强调与使用者的对话与连结。

在国内高校中,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的高校并不多!我自己到访过的、比较棒的高校有:西安欧亚学院、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