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IVE:南洋理工大学的“小笼包”

每次到新加坡,我总是喜欢去南洋理工大学的校园里去看看。

记得第一次,洪化清兄带我游南洋理工大学(NTU)校园,介绍NTU的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空间。当时,我就为这所创办于1981年的年轻大学的校园和学习空间所深深地折服。

南洋理工大学前身是民间筹款创办,成立于1955年的南洋大学。1991年,南洋理工学院重组,将国立教育学院(NIE)纳入旗下,学校更名为南洋理工大学。在刚刚发布的TIMES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南洋理工大学首次杀入50强,位列第48位。

https://www.ntu.edu.sg/

此次利用假期,再访新加坡。忙里偷闲,用昨天傍晚很短的一点点时间,我再次直奔南洋理工大学校园,直奔NTU的这个“小笼包”,The Hive。

Photo by Kathy

这个有“小笼包”和“点心塔”之称的The Hive学习中心建成于2015年。它是由英国著名建筑师Thomas Heatherwick设计的。现在,The Hive 已经成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校园中的地标。

Photo by Johnnie

身后的这座全无棱角的建筑物,样貌特别,远远地,你看上去,是不是更像是手捏的泥塑作品?

设计师Thomas Heatherwick把每层的十二个课室划成椭圆形,然后把它们像花瓣般从中间的中庭向外延伸。花瓣随楼层由下而上渐渐放大,造成十二座看似独立上阔下窄而且高低不一的小塔楼。

小塔楼不规则地围成一圈,屋顶种满绿树。远看就像一组中式茶楼盛载点心的蒸笼层层叠起。难怪建筑物被学生们起了个“小笼包”的别号了。

Photo by Johnnie

这幢全无棱角无分前后且没有正门入口的建筑物,可以让师生可从四方八面进入。小笼包由12座塔楼组成,每栋塔楼高8层,是堆叠的圆形房间。大楼的中庭采用天然通风,由于有对流效应,就算没有空调,一点都不觉热。

Photo by Johnnie

传统的大学教学楼,都有四面墙壁、方方正正的课室和长长的走廊。

海泽维克这位以不按常理出牌见称的建筑师,希望借此机会重新思考传统校园建筑。“小笼包”里的教室全部是不规则的椭圆形的。

HIVE学习中心的56个“智能”教室中的每一个教室,都配备了灵活的集群座位、电子白板、小组围桌、和多个用于小组探讨的LCD屏幕。

视频源自HIVE官网

走进大楼,来到中庭,已看见学生在这里聚集,有点像商场的咖啡店。露天的中庭让自然光为建筑物内部提供日间照明。

Photo by Kathy

在每一层,在教室的间歇,有许多个弧形的露台,大部分楼台上还放上了座椅和桌子。而这里便成为学生社交、研讨、自习、或者聚集的地方了。

我们乘坐电梯到顶层的一个课室,参观一下课室布置,顶层课室就在置于花园当中。课室内放了几张圆桌,学生可以分成小组在圆桌交流,每组的学习成果都接驳到挂在椭圆墙壁的屏幕上。

据介绍,设计师海泽维克认为,当人人手持平板电脑,网上资讯满溢的年代,学习不仅再是单向式吸取知识。

为此,海泽维克主张学习中心应该是个社交空间,应当鼓励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故此,教学楼的设计亦须因此有所改变。

下次再来新加坡,我还会直奔NTU校园,漂洋过海再看“小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