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流水

    这段日子,是我论文的最后冲刺阶段,我赶到南京,新朋旧友欢聚,这如歌如诗的岁月,自然是必须记下来的。

        9月26日下午近2点下了飞机,乘大巴直奔目的地,一路感受着南京的清凉,执意要接我的小蔡不断地发来短信,以确认我的方位。下车与小蔡直奔阿贵早已给我安排好的驻地,南大鼓楼校区近在随园大厦下面小周租住的一间新装修好的一室一厅的屋子,简直是再理想不过了,干净、整洁、宁静。可以冲凉也有洗衣机。可怜的小周被我赶去了浦口和阿贵挤沙发。

    放下行李,到了网络学院,见到了小梁,她还是那么青春,那么利索,跟桑老师通了电话。晚饭时,朱敬来了,李翠白来了,加上小梁、小蔡,还有小战利品,一通畅饮,按下不表。

27日一早到桑老师办公室汇报论文进展,聊了1个小时,他大刀阔斧地干掉了我三章近6万字的内容,那感觉比割我肉心疼多了。上午10点回到随园驻地,静心思考,发现他砍掉的原来是我文章的赘肉。我暗自庆幸,幸亏我的裹脚长,负责不就只剩下脚指头了?!

前一天就请大伙帮我审读审读论文。下午李翠白就在短信息中约好了晚饭后我把第二稿交给她,午饭前一直到夜幕降临,我在赶进度修改,等我打印装订好,赶到南京大学门口,她已经早早地等在那里了。我误了晚餐,我们一起就进了一家西餐厅,我边吃饭,她边翻阅我的论文,我们边聊。

很早知道翠白老师是因为她在海南师范学院时所开发的教学设计网站。大概是因为电影中李暮白的影响吧,我一直以为她是个干练的小伙子,记得以前在广州我还曾跟桑老师讲起她,我说“这小子在教学设计方面做了不少事情!很不错”,桑老师才说人家是姑娘,这次在南京算是我们的第一面。

28日,早上起来,正在修改论文,不到9点,突然没电了。我提起电脑,出了门。去那儿呢?记得南大校门口有个新杂志咖啡屋,好象环境不错,幽静清新,奔那里吧,吃个早餐,顺便赖着不走了。一口气到12点,小蔡来了,我们去了豪享来吃牛扒,后来见了赶过来的胡凡刚、郑旭东。下午桑老师给硕士生讲《教育的千古之谜和永恒话题》,我约了他们一起去听,尽管是听过多次的内容,可依旧心得多多。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讲授的艺术上。

29日早上在南京大学浦口校区Seminar上的激烈场景至今呖呖在目。为了多睡一会,我前一天晚上就去了浦口。桑老师、徐老师、李翠白老师等一大早专程从南京鼓楼赶到浦口,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他们已经坐在那里了。桑老师先是一个简短地介绍,接着我做了40分钟的讲解和演示,照例接下来是激烈地讨论,晓艳帮我记录了Seminar的实况和大家的意见建议,2个小时一晃而过。后来,移师数字媒体工作站,先是与来自山东师范大学的赵建民副教授就蝴蝶鱼的深层次意义展开了讨论,在讨论中我看到了蝴蝶鱼分形对教育技术学的价值和意义。徐老师放弃午休,帮我修改了文中自组织映射图神经网络方面的问题。浦口半天紧紧张张,几乎没来得及跟宗晓艳、郑旭东、潘静以及梁俊他们多聊一会。

30日早上醒来,正在随园驻地工作,已经返回家中过国庆的曲阜师范大学的硕士生导师胡凡刚副教授就打来电话,原来在昨天从南京到山东日照的5个多小时长途汽车上,他一口气读完了我的论文的第二稿,在肯定蝴蝶鱼分形的意义和价值的同时,就如何进一步挖掘蝴蝶鱼背后的意义以及加强论文各个部分的内在联系,与我在长途电话里讲了很长时间。

国庆一直在南京那间屋子里,我一边一边修改。直到4日,第四稿出来了。去了桑老师家,到南京那么多天,第一次见到李老师,她气色兴致都不错,没聊几句,她就一下子击中我的蝴蝶鱼的要害,晚餐是和一向不爱去餐馆的桑老师李老师在外面吃的。交了第四稿,我心里多少是轻松了一些,尽管脑子里还在想论文的事情。晚上给晓艳打电话,要她5日带我去市里逛逛,毕竟南京这座城市市我第一次来。5日下午不到3点,正在夫子庙享受秦淮河的热闹,桑老师电话来了,要跟我谈他的意见,我立刻没了玩的兴致,焦急地打道回驻地,收拾停当,去见桑老师。他很忙,文章改得细极了。看着满页红笔批改的文字,我感激地不知道说什么好。我也是导师,怎么批改学生的作业论文,桑老师又给我上了重要的一课。

106日,阿贵还没从兰州休假回来。我把阿贵的电脑留给了小梁,下午便匆匆返回广州,又是紧张的修改。恰好丁煜博士在广州,又把最后的版本给她和秦丽娟看,她们把读上去有问题的地方、不通顺的细节、甚至标点符号中的问题都一一指出了。13日晚上,学波和我在打印店里等到凌晨2点多,终于把送审的稿子打印出来了。

    多少感谢的话都显得多余,写在论文后记里显得俗套。内心的万般感激无与言表,于是有了上面的文字!

21 评论

  1. 您好!我是偶然听到您讲课的,可后来听您的课成了必然!

    当我有幸与您平视而把对您的仰视的神圣光环淡化时,却看到了您的真性情!同样魅力四射!

    如果不是以师生的名义与您交流,我想我不应该有心理压力!

    如果是在网上跟您认识该多好,不必警言慎行,我想,古我在.在这里我只能恭恭敬敬地说:焦老师您好!

  2. 焦老师:听了您的课,我才真正理解《劝学》中“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按照教您的方法,把电脑当作生活的顾问,学习的帮手。生活和学习的节奏加快了。以前很多生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也在电脑的“指点”下迎刃而解了。非常感谢您指点迷迷津。也顺祝您的论文答辩语惊四座,一举成功。

  3. 焦老师,您所讲授的课程紧贴我们的实际。正当我们需要什么,您就毫无保留的赠予我们什么。在浏览了教科院刘良华老师的博客后,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互动平台,用于班极管理也好,用于课堂教学,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也好。我以为很麻烦很难,原来入门后如此容易。焦老师,您是个性情中人。您有北方人的豪爽和真诚。从您的讲课中可以看出来。只是时间有限,您刚刚带领我们入了宝山,却有与我们告别。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向您请教。最后,请让我真诚地说声:“谢谢您!”

  4. 一口气读完焦老师的文章,觉得字里得间流淌的,与焦老师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有一种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应该就是刘蕾同学所说的“北方人的豪爽和真诚”吧。虽然焦老师的课经常听的机会不多,但换一种方式,经常读读焦老师的文章,也仍会有不断的收获与启示。

  5. 焦老师,我本是个半文盲,在您的指导下,终于可以"摘帽"了.原来电脑也同样可以这样丰富多采.感谢您的讲座.让我和电脑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我刚入门,但我会努力做到像一个熟练的高手一样."蒙蒙"别人.在"蒙"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升级,最终成为有足够实力去"蒙"别人的"网虫"….

  6. 焦老师,前几天我注册了一个博客,可哪知道我是一相厢,博客人家根本就说"查无此,昨天折腾了一番,总算成了博客中的一员.对此,我感慨如下:  

    人到中年学电脑,

    不知所措真烦恼。

    幸有焦sir来开窍,

    可惜学的不太好,

    加上时间又太少,

    很多问题把我扰。

    一到考试不得了,

    一 声叹息弃卷跑。

  7. 焦老师:

    看了您的文章是我恨感动,我一直很仰慕桑老师的学术及人格。

    我虽然没能如愿以偿地到华师未来研究中心学习,但是我对桑老师和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一直有特殊的感情。说句心理话,我做梦都想做桑老师的学生。

    我在网上看到您的《教育技术文献》研究生课程,但就是找不着您指定的“Anglin, G. J. (Ed.). (1995).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2nd ed.). Englewood, CO: Libraries Unlimited

    ”。能否提供一下网址,我想学一下。

    谢谢您!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