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未来教育答“小我”君及曾丽芬老师问

            

        “小我”君提出的这个问题,对我而言,不是第一次被问及。其实早在2001年秋冬季节,当我由母校陕西师范大学为投奔桑新民教授而南下广东,我就请教过我们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FERC)的主任桑新民教授。他也曾给予我回答,说实话,作为学生的我愚钝,未能领会桑先生的思想。但是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前些日子“小我”君问及,今天曾丽芬老师对“小我”的关于“未来教育”的问题也感兴趣,并说她的一位大学同学对这个问题也感兴趣,看来这个卷子我不交是不行了。

        我需要先说明几点:

        第一,我的看法是我个人的理解,不代表桑新民教授的看法,也不代表未来教育研究中心整体的看法,只是作为FERC一员的Johnnie的个人观点。

        第二,从某种意义上说,名称只是一个符号。莎士比亚说过,玫瑰不叫玫瑰,却依然芳香如故。“未来教育研究中心”这个称谓一是有其标识和寓意,二来也有研究所名字沿用的问题。

        第三,“小我”的问题实质上是三个方面的问题,不仅包括对“什么是未来教育或未来教育与教育技术学的关系的提问”,而且包括FERC的研究与SITE现有的其他方向研究的差别问题,其实还包括对我对我们FERC团队研究水平及研究的“未来性”的自我评判。这三个问题虽有关系,但各不相同。

什么是未来教育及未来教育与教育技术学的关系

        针对第一个问题,说到未来教育,必然会涉及未来与未来学。“未来”两个字,在本体论中,代表还没来到,将要来到,以及必会来到的时差语意。在认识论中,它却代表期望、期许、愿望、寄望、厚望、盼望、希望和展望的复合心环。

        未来孕育于历史,生发于现实。而当代表前景方向的趋势得以实现的时候,它又成了新的趋势孕生的母体。时间之流永无间隙,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时间之剑的尖锋所指。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一些发达国家,预测未来的思想从哲学理论中分化出来,并转向应用研究,于是出现了未来学。

        教育不仅创造着自身的未来,而且孕育着未来世界的创造者,这一特点决定了在对未来的选择与创造中,教育负有特殊而重大的使命“。由于全面的社会预测要求对未来教育也进行预测,特别是当时部分西方学者为寻求通过教育改良社会以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与方略,借助未来学的预测方法探讨未来教育的模式,从而便必然地形成了以运用未来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发展趋势、预测教育发展未来,并在研究和预测过程中探索和发展适合于教育未来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和评估为己任的科学——未来教育学(Educational Futurology),它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后不断得到发展,如1978年联合国科文组织就批准了题为“教育未来发展总是研究”的计划活动。

        教育未来学的研究内容涉及未来教育的各个方面,概括起来说主要包括未来教育的规模、结构、管理、职能、内容、方法、技术及其实现途径等。 比如,分析和预测未来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教育的总体影响,分析和预测,研究在未来之教育与人的发展的方针政策,预测未来学龄人口及其机构,以确定教育发展的大致规模和结构,探讨未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问题,研究未来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的设计,预测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等等。从研究方法上看,未来教育的研究应用较多的有趋势外推法、特尔斐法、关连树法、未来情景设想法、类推法等等。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际组织都非常重要教育未来学的研究。比如,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就曾组织了许多专题计划活动,举办了多次国际研讨会,出版了不少有关教育未来发展问题的专著。世界未来学会、罗马俱乐部、国际未来可能性协会、世界未来研究联合会、人类2000年国际协会等等未来研究组织,都开展了对未来教育的预测和研究活动。

        那么,未来教育,或者具体到学科来说,教育未来学与教育技术学又是什么关系呢?作为一个教育技术学工作者,我和我的同事非常关注教育技术学发展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加德纳认为,未来教育面临两个两难问题:即应该教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教?未来教育需打下两个坚实基础:即一是学习的科学。二是实施学习的科学——价值问题。FERC关注加德纳所认为的未来教育面临的第二个难题,“我们应该怎么教”?我们重在夯实他所认为的未来教育需打下的第一个基础:学习科学。我个人坚信,教育的科技趋向,科技不仅代表着教育的一个未来发展方向,而且也是选择与创造未来的重要而且有效的途径之一。由此而言,教育技术学是引领未来教育的学科,是创造和实现未来教育的学科。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必须为未来的教育找到解决方案。

未来教育研究中心都研究些什么

        对于第二个层面的问题,我想说明的是,我们SITE的各个研究方向有着自己的目标和主要着力点。每一个方向之所以存在,都有着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不同的方向虽然都隶属于教育科学的同一个二级学科——教育技术学,但是各自的使命、研究重点、任务与目标都不相同。对于其他上的研究方向,我这里不便也没有必要进行评说,但是对于FERC在干什么和想干什么的问题,倒是有必要作进一步地梳理。

        自2004年起,我继桑新民教授之后,担任FERC的负责人,我和我的同事多次反复认真的研讨过这个问题,我们究竟要干什么?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的远景是什么?我们确立了三个研究子领域: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研究、学习科学与技术研究、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1、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研究,以我为主,EGG与西贝老师配合。我们的目标是在FERC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努力,系统研究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例如,什么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历史、范式、学科性质、与相关学科的关系、领域与范畴、方法与方法等等学科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以“行而上”的问题为主。换句话说,我们的研究是以“教育技术学”为关注对象,是对这个学科的研究。

        2、学习科学与技术研究,以西贝老师为主,我和EGG老师配合。在这方面,FERC已经有了相当不俗的战绩。以桑新民教授为代表的FERC团队,《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及其相关研究,获得了高等院校教学质量优秀奖一等奖,是我们SITE获得的第二个奖项。后来出版的《学习科学与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及其课程,获得国家首批精品课程,该门课程是当时华南师范大学的第一门国家精品课程。桑新民教授本人,也因其研究与实践,获得了国家首批百名名师称号,是当时广东省全省6个入选国家首批百名名师中的一位,是当时华南师范大学唯一的一位获此殊荣的教授。

        成绩从来都只属于过去,不代表现在和将来。2003到2004年前后,桑新民教授前往南京大学工作,摆在我和我的同事面前的担子更重,我们的压力更大。我们怎样在以往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百尺竿头,不断进取,这成了当时我们3位老师讨论最多的话题。我和西贝老师以及EGG老师讲,桑先生也多次反复教导我们,学生必须要超越老师,不仅要有超越的信心,而且要有超越的决心。所以,在这2年的研讨中,我们一致认为,我们必须寻找到突破口,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在我看来,我们学习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必须逐步转到以新型学习的科学研究和学习技术的研究上来,只有这样,才能使FERC的学习科学与技术的研究获得新的发展。

        3、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以EGG老师为主,我和西贝老师协助。其实,从2001年开始,FERC承担了大量的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实践和课题研究。比如,2001年,承担国家级骨干教师(中学信息技术课,当时称计算机课)培训,那是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中唯一的一个中学计算机教师的培训,在为期3个月的集中培训和9个月的分散学习过程中,来自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的43位国家级骨干教师,与FERC团队的教授、老师、访问学者、博士生、硕士生一同摸爬滚打,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在2001年岁末,受广东省教育厅委托,先后又承办了广东省骨干教师学科教学网络化信息化高级研修班,这个培训班是对来自各个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的高级研究,就我所知,在当时还没有人开展过这样的教师培训。在2002年又承担了几期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也承担了福建省骨干教师培训,山东省临沂地区校长与教师局长短期访学研修。在2002年,我们应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之邀,参与了由英国文化教育委员会和广东省教育厅联合主持的”英语教学与互联网项目“(English Teaching and Internet Project, ETIP),在一期作为第三方评估,在二期作为项目主要参与方。后来我们将ETIP的实践和研究,拓展到了广州市东山区英语教师培训实践中。在2003年,我们又应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局之邀请,承担了白云区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并将创新推广理论运用于教师培训实践和研究中,目前,白云区的教师培训,就是依靠我们2003年培训的那些骨干学员在独立的实施着。2003年到2004年,我受聘作为国内咨询专家(National Consultant),承担了中国-欧盟甘肃基础教育项目(EU-China Gansu Basic Education Project, EU-CHINA GBEP),主要负责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的建设和教师培训研究、咨询工作。2005年FERC进入休整期。2006年,FERC申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中国国家精品课程与国外开放式课程的比较研究》获得立项。从2006年开始,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FERC改变以往单一的以注重作为内容的教育技术的培训研究,转而兼顾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到2007年9月,完成了《信息时代教师必备之8项技术》系列论文9篇,开始进入第二阶段的研究工作。2007年,FERC申报UNESCO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资源开发项目失败,申请了瑞典研究联结基金(Swedish Research Links),成功与否近期即将揭晓。

        回到前面,FERC为什么要研究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研究、学习科学与技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教育专业发展研究这3个子领域。换句话说,这3个子领域之间是什么关系。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研究是我们的主攻目标,学习科学与技术研究是我们的核心内容,技术支持的教育专业发展研究是我们深入实践的触角,是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研究和学习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实践舞台。这3个子领域有着内在的联系,三者互为支持,相辅相成。

FERC团队所做研究的未来性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

        再回到最后一层的问题。FERC“团队所做的研究未来性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有没有什么体现你们那个研究所的特色”?说实话,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否定的,FERC目前的研究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前瞻性和前沿性。在我看来,这个原因是2个方面的:第一是FERC研究团队人力上的困难。FERC的发展,历经艰辛。2004年桑新民教授的调动,可以说是给正在快速发展的FERC以重创。当时,我在完成我的博士学位论文。而眼下,我们依旧非常艰难。3位老师中,我兼任行政职务,冗务缠身;EGG和西贝老师都在职攻读博士学位,EGG开始进入论文阶段,西贝老师马上面临选题。FERC目前还没有招收博士研究生授权,硕士研究生的规模也大大缩小了。FERC在人力不足成为一个严重制约发展的问题。第二个原因,也是最关键和最主要的原因,我的学术能力和领导能力可能是制约FERC发展的重要因素。

        有一点需要说明:就目前而言,FERC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与SITE其他各个方向的差别并不大,甚至我们SITE各个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的研究之间差别也不大。这主要是有几个原因:一是如果让FERC的硕士生拘泥于FERC的核心领域——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研究,那么学生的就业前景是非常严峻。FERC及FERC的硕士生不得不适应这个社会。二,硕士生研究的选题不能拘泥于老师的兴趣,还必须和学生的兴趣乃至学生的未来就业紧密的结合起来。三,硕士生的研究在SITE各个方向之间差别不大,我个人觉得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以及我们FERC团队还非常年轻,我们FERC教师的平均年龄只有36岁。FERC人都很努力,很团结。一切都在超着预期的方向发展,FERC最宝贵的财富是精诚团结,FERC最着力的是研究氛围的营造,FERC在度过艰难的日子之后,一定会超着预期的目标迈进。

************************************************************

参考文献:

1. 桑新民   教育对未来社会的选择功能   《人民教育》2000年 第一期

2. 武  艺    教育未来学   [Online Avaliable] http://www.chinactwh.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985 ,Retrieved at 2007/12/12

3. 未来学    [Online Avaliable] http://www.fgu.edu.tw/~future/intro.html   ,Retrieved at 2007/12/12

4. 美霍  加德纳谈未来的教育  《上海教育》2005年第15~16期08AB

 

12 评论

  1. 其实我也曾被人问过多次,我们未来教育方向学的是什么,当被问到时也是吞吞吐吐,根本回答不到点子上。看过老师写的以后,总算是有一点头绪了,我想以后再被问到这个问题时,可以回答几句话来解释了!

  2. 很佩服焦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
    说实话,每次回家了,亲朋好友都会问我:“KIKI,你读的研究生是研究什么的呀?”我只能抽象地说,未来教育。。。
    然后呢,大家都会似懂不懂地说“哦,原来是研究未来的教育啊~~”
    嗯,现在好了,,,看了老师的文章后,以后回家就可以多说几句了~~

  3. 焦老师讲得很详细,我也来补充两句自己的看法:

    未来教育研究中心这个名称是桑老师取的,要了解它的含义,就需要了解桑老师的研究历程,我也曾聆听过桑老师对此的解释,结合我自己的理解,作一些补充。

    桑老师是学哲学的,后留在北师大任教,因此选择了教育作为哲学研究的实践领域。由于哲学的习惯,桑老师常常思考教育的本质、价值、未来发展等问题,并试图根据他对教育未来的展望来引领和改造现实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他意识到未来的教育必然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的活动,因此,他逐步对教育信息化产生兴趣并进而转向到教育技术领域。后来桑老师从北师大调到华南师大并把自己新的研究所命名为“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就是这一研究兴趣转变的体现。

    04年桑老师去了南京大学,但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依然保留,我们之所以不更改这个研究所的名称,除了出于尊重桑老师的考虑,更重要的是我们觉得这个名字可以代表我们的研究取向,符合我们的研究目标。

    也正因为关注教育未来的发展,我们一直对教育的根本问题保持关注,具体研究领域则落在教育技术学,因为我们与桑老师一样坚信教育的技术化是教育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我们一直关注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如历史、现状、学科建设等,因为只有了解这些才能预测和把握教育技术的未来,并据此研究教育的未来。

    但是,正如桑老师所言,哲学问题的研究应该有其实践领域,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也应该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所以,我们选择了学习科学与技术作为实践探索的具体领域,这也是自桑老师创建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以来我们一直坚持在做并取得一点成绩的原因。

    理论研究(包括哲学思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解释现状和预测未来,也可以为改造实践提供指导,同时,理论是否正确,是否适用也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完善。作为一个大学里的研究机构,我们缺乏良好的干预实践的条件,因此,我们选择教师培训作为改造实践的桥梁,希冀通过帮助教师提高自身水平从而达到促进学校教学的目标。6年来,我们也在一直做这方面的努力。

    所以,未来教育研究中心目前的三个主要研究领域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基本理论研究为学习科学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提供指导,学习科学的研究则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直接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模型,教师专业发展则为检验和进一步发展学习科学理论提供反哺,这两者同时也为基本理论研究提供实践支撑。

    当然,这些都只是我们的设想。现实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焦老师也提到了很多制约我们目标达成的因素。今天在这里讨论这个问题,不仅是为了向大家说明我们的想法,也是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意见和帮助。

  4. 谢谢各位的留言和评论。有“小我”君的推动,正好让我回顾了一下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回首往事,现在看来我们缺乏系统的总结和反思,没有很好地整理以往所做的事情!这实在是我们的一个严重的教训啊!

  5. 非常佩服和感激焦老师写了这一篇,坦然而又诚挚的文字,让我从中可以了解到FERC的发展历程。同样的问题,在心里也回旋过,与FERC有着较长时间的接触了,受FERC的治学及团队精神影响,自己一直努力鞭策着自己前进。FERC在人力上的困难,的确是非常现实的,同时也非常感激FERC那么忙的情况下也能这么记挂着我们教硕。在愿景上,一直希望能够为FERC服务,可惜我的知识储备和能力以及工作分配都没能满足这个愿景的实现。
    谢谢焦老师,我会继续努力的!

  6. 与焦老师神交已久(说神交也只是我单方面的相思~~~)
    我是焦老师您一个学生的同事,纯属偶然机会在百度里发现您和您的博客,进入空间如捧一拘甘泉!快一个月了,一直在读您空间的文字,从《我的乱七八糟》到《闲读书乱笔记》再到《web2.0应用》,生怕落下一个字,如饥似渴!和黎加厚老师的《东行记》一样,您的《自留地》都属于国内教育技术界必读的博客!而您的严谨治学和勤勉敬业是我学习的榜样!为了我的学生,也为了让您的文章和您的思想惠及更大教育层面,偷了您的一些东西到我QQ(44460648)空间,未曾留言,一直诚惶诚恐,忐忑不安,不可终日,特此留言致谢并恳请见谅!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