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怎么促进学习

        昨天和2个朋友小聚,谈到婚姻问题,后三人约定,请刘良华教授在自己的教育叙事博客上以小说的形式,表达自己所认为的“男人结婚/不结婚的三个理由”。规定必须在晚上12点以前完成,要求小说字数不得超过1000字。呵呵,我们的才子刘如约完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观赏!呵呵!

        早上给硕士生上课,讲基于设计的研究,这是我第4次或者第5次在硕士生课程中讲解这个专题,很多问题还是没有搞清楚,算是再一次整理思路吧!课后读书,有了后面这个读书心得。

        中午看电视,凤凰卫视播报:香港食物安全中心证实,在市面抽查的一款上海梅林牌B2午餐肉罐头样本发现少量致癌物硝基口夫喃的代谢物,总代理称涉及产品约2万罐。记得以前也屡次有报道香港发现产于大陆的食品存在安全隐患问题。我就纳闷了,为什么这些食品安全方面的发现,总是由香港事物安全部门发现的?真是奇怪了! 

        在乔纳森看来,技术与学习的关系中,可以:从技术中学习,技术被用以重现教师或课本交给学生的知识;用技术学习,其本质是“技术作为教师”向“技术作为学习中的伙伴”的转变。学生不是从技术中学习,而是从思考中学习。当学生使用技术学习时,技术能促使并支撑他们思考。

        具体地说,技术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包括:

                1. 技术作为支撑知识建构的工具:
                        *表征学习者的观点、理解和信仰
                        *帮助学习者制造结构化的多媒体知识库
                2. 技术作为探索知识的信息工具支撑学习者在建构中学习:
                        *访取需要的信息
                        *比较观点、信仰和世界观
                3. 技术作为背景支撑做中学:
                        *描述、模拟有意义的真实世界的问题、情景和情境
                        *出现他人的信仰、观点、意见和故事
                        *定义一个安全的、可控的问题空间给学生思考
               4. 技术作为社会中介支撑在对话中学习:
                        *与他人合作
                        *在共同体的成员中讨论、辩论并达成一致意见
                        *支撑知识构建共同体之间的对话
               5. 技术作为智能伙伴支撑在反思中学习:
                        * 帮助学习者清楚地表达并呈现他们多知道的
                        * 反思他们学会的以及他们是怎样学会的
                        * 支撑学习者对意义的个人表述
                        * 支撑用心的思考

        归纳起来,乔纳森认为,技术作为支撑知识建构的工具、技术作为探索知识的信息工具支撑学
习者在建构中学习、技术作为背景支撑做中学、技术作为社会中介支撑在对话中学习、技术作为智能伙伴支撑在反思中学习。

我的几点评论:

        1. 不同的技术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促进学习。不同的技术可能构成了人(学习者)与世界的不同关系。由于不同的技术具有不同的功能。对于有些技术而言,它可能更适合于“作为社会中介支撑在对话中学习”,比如IRC, 比如IM等等;而有些技术,也许更适合于技术作为探索知识的信息工具支撑学习者在建构中学习,比如WEB, 搜索引擎等等。

        2. 不同的技术可能会适合不同的学习者。学习者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认知风格和学习习惯。一些技术也许更适合场依存性学习者,一些技术可能会更适合场独立性学习者;同样,一些技术也许更适合视觉主导学习者,而另外一些也许更适合抽象思维学习者。

        3. 不同的技术可能会适合不同的学习内容。对于不同类型的知识和学习内容而言,并非所有的技术都可以发挥其功效。对于言语信息,特别是听觉言语信息,也许音频、MP3、播客更适合;而对于程序性知识或者结构性知识而言,概念图也许是不错的选择。

        4. 不同的技术可能会适用于不同的学习/教学任务和学习/教学策略。

        5. 正因为如此,教学系统设计而有价值。

7 评论

  1. 技术迁就教育–谈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方向
    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持久,能够被欢迎,它所秉持的理念一定是——迁就教育:

    ①要技术去适应教师和学习者,让技术去理解他们的语言、意图和动作,而不是让教师改变习惯去适应技术的规矩、让教师理解技术语言;

    ②师生改变习惯和学习技术劳动量大,而技术开发人员了解教学劳动量小;

    ③不同学科和信息技术整合有不同特点,教育技术的研究要向学科深入。

    转引自:http://chinwee.bokee.com/5855536.html

  2. 焦老师,其实我有个问题一直不明白。也许您认为这个问题很傻。即使是这样,我还是想问。您的研究中心叫做“未来教育研究中心”,我想知道的是,你们那个团队所做的研究“未来性”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也就是说它对教育的预见性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如果说关注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及理论而体现未来性的话,那我想别的方向也会如此。所以,有没有什么体现你们那个研究所的特色——也就是“未来教育”的东东呢?不知道这个问题会不会很钻牛角尖。呵呵…

  3. 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我找不回原来写得文章。当时我的电脑坏了,我是借用总务主任的电脑的,他们还一直在笑我了。我明明是看到文章已上去了。要不是那件倒霉的事发生,我会继续blog的,就不会有今天,唉1

  4. 学生是从技术中学,还是从思考中学习,关键不在于技术的高下而在于技术能否帮助、促使并支撑学生的思考。而且还会有其他相关的各种条件与环境因素。

  5. 正是由于这种“技术对教育的迁就性”恰恰成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范围与成效的关键。缺乏迁就的技术,一定是被教育束之高阁的废物。而那些迁就性较强的技术,才可能成为教师、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手段、工具、途径与资源。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