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永新教授《阅读是生命的需要》

         读《网络科技时代》杂志2007年第13期,朱永新教授撰写的卷首《阅读是生命的需要》,很是吸引人。在这篇只有千把来自的短文中,他讨论了两个问题:我们应强调何种阅读、阅读将带给我们什么。
在第一个问题中,他说,“我们这个时代被‘三屏’包围着。电视的‘大屏’、电脑的‘中屏’、手机的‘小屏’大大扩充了我们的视野,增加了知识与娱乐的选择,创造了虚拟的世界,同时也颠覆了传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这里他强调了阅读形态的变化及其效应。其实这里有关阅读形态的变化,已有了不少论述,只是目前有关电子化阅读的研究,在国外虽是非常炙热而又极具前景的研究课题,然现有的研究与有影响的成果还相当罕见。

         接着朱教授讨论了读书与读屏的区别,认为“‘浅阅读’的盛行造成的后果不仅是阅读美感的失落,更重要的是图书阅读习惯的丧失,甚至造成‘青少年阅读不能症’。最后总结认为,“相对于这种‘浅阅读’的泛滥,今天人们的阅读量实际上是急剧萎缩的”。

         不过,朱教授讲的这些问题确实存在,并且相当普遍。但是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比如,读屏的阅读美感与读书的阅读美感可能不同。因为,“阅读美感的失落”应该只是传统“阅读美感的失落”,或者说是阅读美感的转变。但是,是否有读屏的阅读美感存在?如果有,那么,读屏的阅读美感具有那些特征呢?

         阅读的嬗变是势不可挡的,它就好比作为书写工具的毛笔日渐退出历史舞台一样。面对这种发展趋势,学校教育中的阅读教学应该如何应对?我想这是许多学者深感忧虑的所在。阅读实践与阅读教学迫切需要电子阅读的研究。

         相对于第一点而言,我更喜欢朱教授所讲的第二点。确实,“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自身内在世界的现实性的话,我们看得再多,走得再远,获得的只是一堆知识和经验,是很难培养一种理性的洞察力,也很难开启生命的智慧”。朱教授警示我们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应该是无“心”的“读”与“行”。在“读”与“行”的过程中,“心”的自觉参与是无法缺少的。在“读”与“行”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探索,而且也包括对内心世界的盘点与统整。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有“心”一些才好。阅读教学,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在“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之间穿行,在获得知与智的同时,提升行的力量,享受读与行之美。我很赞同朱教授所说的,“阅读不仅没有浪费生命,它还以一种美丽和快乐的方式创造你自己生命中的经验”。

2 评论

  1. 前两年,我也很喜欢看书的,后来连上网了,就很少看书了,不过我觉得看书比在电脑上阅读要来得轻松,看到自己手中的书看过的越来越来,就觉得是一种成就。而在网上却不能做到,我现在也订阅了些新闻,Blog之类的,但我却不敢订多了,我怕读不完,给自己造成压力。有形的东西,看得到摸着着,心里踏实。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