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哲学》读书笔记之二

         让-伊夫.戈菲(Jean-Yves Goffi)的这本《技术哲学》著作,在导言部分的开头,戈菲引用了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中的一段话,先分析了从各个不同角度如何来理解和认识卢梭的这段富有戏剧色彩的话,接着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技术无所不在,却又无处可见”,从来都是如此。接着,作者分析了技术既无所不在又被忽视的原因——技术恐惧症。然后,他将技术恐惧症分为两种:永恒性的技术恐惧症和景况性的技术恐惧症(当代技术恐惧症)。

        关于永恒性的技术恐惧症,作者认为有三个发病成因:

        1.技术的庸俗化——技术与满足生命的需求直接联系在一起;

        2.真正的技术有一点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它令其使用者接受现实的惩罚(技术的误用、滥用和异化);

        3.技术中有某中类似巫术的东西;(科学——宗教)

         永恒性技术恐惧症的核心:“技术,一旦归之于人,从理论上讲,就会几乎令一切成为可能。”

         1.技术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2.技术的社会后果是难以预料的;

         3.技术的社会效用可能是积极的,正向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负面的。

         与永恒性技术恐惧症相对应;

         1.技术对人的控制与奴役;

         2.技术的异化;

         技术无所不在,又无处可见;

        1.在承认它(技术)的无所不在时,应避免把一切现实都看作是技术的现实。例如,在教育技术学领域,在我们讨论教育信息化的时候,避免将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功能在不经意间夸大。

        2.还必须避免忽视技术现实的基本要素的倾向。也就是说,技术就是技术,不能在认识到技术无所不在的时候,将一些非技术的东西也视为技术。

        由此,作者自然地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即判定技术的标准是什么?由此提出什么是技术?

第一章、什么是技术?

        在这一章,作者谈了四个问题:即南比夸拉人,一个社会是否可以没有技术?技术的标准、技术的定义、技术与工艺。

        在南比夸拉人,一个社会是否可以没有技术?通过对南比夸拉人饮食习惯的例子的分析,戈菲认为:

       “无论人们想象出的人类社会有多么古老,在这个社会中总是会发现技术的存在:人们可以找到没有司法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人类社会,但是,不会找到没有技术的人类社会.”(P16)

        从南比夸拉人饮食习惯的例子出发,戈菲归纳出可用于鉴别技术现实的普遍标准。

        1.技术具有文化特征。这里的文化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某人有文化和没有文化的概念,而是与天然相对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技术是文化性的。当然这里需要提到本能的概念,我们说使用一项技术,哪怕是最简单的技术,与本能的行为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正与我们不能混淆诸如蜂蜜的采集者与采蜜的蜜蜂之间的区别一样。因此说人类自使用技术起,就一下子处于文化的一边了。

        2.技术是后天获得的,而不是天赋的。因为技术具有文化的特征,所以要掌握一项技术只能是学而知之,而不是生物学的遗传。学而知之就意味着在学中存在着失败的风险和从这种学中得以改良的可能性。这一点可以从本质上说明技术的历史性的特征。

        3. 技术是一个体系。它不是以一个孤立的状态存在,而是以一种多边复杂的技术集合体形式存在。这一事实可以解释为什么某些技术是非常难以被一定的社会引进的,这是因为在那里已经存在一套完整的体系,而新技术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是不可能被吸收的。

        4.技术的作用在于在人与其环境之间构筑起某种保护屏障。技术的世界在形成一个体系的同时将形成一种类似于蚕茧或气泡作用的东西,使人类免于与自然环境直接对抗。

        5.技术不仅是看得见的,与一种工具或用品联系在一起的,还有一些技术是抽象的,看不见的,如航海定向技术、心算技术等,后一种技术甚至给社会带来了更大的影响。

        五条标准概括了技术实在性的特征;

      “某种看得见或看不见的,本质上是社会的因而也是后天才有的,作用于在人和其环境之间构筑起某种保护屏障,并与某些同类性质的活动组成一个体系的活动,就是技术活动。”

        以上五条标准必须是共存的,比如,人体的免疫性防御是一种“保护气泡”,但并非文化方面的后天获得物,因此它不具有技术的实在性。

        戈菲的技术定义和技术思想带有明显的技术活动论的特征。这一点似乎是他秉承了弗罗因德的思想。在弗罗因德看来,“每一项活动都拥有其技术,技术可以为多种不同活动所共有。”

         技术不是某种其他活动之外的活动。没有一项活动是技术的活动。

         M.韦伯论技术 

        “某项活动的技术是我们头脑中对该项活动进行实施的必要手段的总和,与该项活动最终所确定的(具体地讲)方向的指向或目标相比,合理的技术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有意识、有条理地实施已经明确了方向的手段,并依据经验、思考将这一合理性推向其最高阶段——科学认识阶段。”

        F.冯特尔-奥特利连菲尔德 (1914)依据行为的目的性,将技术区分为:
1.个体技术、2.社会技术、3.知识(智力)技术、4.现实技术。在我看来,这个分类是存在一定的逻辑问题的。比如,在一个分类中包含两种不同的分类标准;在每一个分出的子类的内涵上还缺乏清晰地界定。

技术与工艺

         1.工艺是科学在技术上的应用,也就是说是应用科学。贝克曼:“一种从科学中汲取成果发挥作用的技术”?一种“系统而合理的”对技术过程的“研究”。

         2.如果说工艺属于应用科学,那么,就存在从科学到技术和从技术到科学的循环。

         3.如果认为技术发展会有条不紊地依赖于科学的发展,那就大错特错了。

“科学在技术中的应用”命题的两个问题:

       1.认识论问题
       2.社会心理学范畴的问题

(未完待续)

一条评论

  1. 麦克卢汉说,一切技术都是肉体和神经系统增加力量和速度的延伸.也就是说技术是人的延伸,是人的一部分。但是人过于依赖技术,必然会主奴颠倒,产生异化。目前,技术在人类中的影响已经不仅仅是工具性的,而是本体性的,它可以塑造人、淘汰人、把人同质化,而人的作用却越来越工具化。所以,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信息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市场经济需要要什么样的人,我们要适应市场需要做什么样的人;机器化大生产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等等。机器化大生产需要机器,我们就做像机器样的人;信息时代需要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我们都愿做;市场经济需要经济人,我们就做经济人,我们就要把自己像商品一样出卖自己(一位新东方著名讲师在华师演讲的题目就是《大学生如何“出卖”你自己》)。人的主体性体现在哪里?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