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慕课的来龙去脉

         慕课(MOOC)是英文A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的首字母缩写,其中,Massive,大规模的;Open,开放的;Online,在线的;Course,课程;直译就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慕课”这个中文译名是我取的。

         那什么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或者“慕课”呢?维基百科是这么解释的:

         “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是指那些由参与者发布的课程,这些课程材料也散布于互联网上。只有当课程是开放的,它才可以成之为MOOC,只有这些课程是大型的或者叫大规模的,它才是典型的的MOOC。课程不是搜集,而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通过某一个共同的话题或主题联系起来的方式方法。MOOCs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 。

         MOOCs 是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的。通常,参与慕课的学习是免费的。然而,如果学习者试图获得某种认证的话,则一些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可能收取一定学费。尽管这些课程通常对学习者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但是所有的慕课会以每周研讨话题这样的形式,提供一种大体的时间表,其余的课程结构也是最小的,通常会包括每周一次的讲授、研讨问题、以及阅读建议等等。

        通俗地说,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就字面来理解,慕课具有几个特点:

       1、大规模的:不是个人发布的一两门课程;

       2、开放课程:尊崇创用共享(CC)协议;

       3、网络课程:不是面对面的课程;

       目前全世界有数以万计的学习者参与了MOOC模式中的各种学习。

       MOOC历史回眸:

 

         MOOC有短暂的历史,但是却又一个不短的孕育发展历程。准确地说,它可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1962年,美国发明家和知识创新者 Douglas Engelbart 提出来一项研究计划,题目叫《增进人类智慧:斯坦福研究院的一个概念框架》(Augmenting Human Intellect: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o the 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在这个研究计划中, Douglas Engelbart 强调了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增进智慧的协作工具来加以应用的可能性。也正是在这个研究计划中,Engelbart 提倡个人计算机的广泛传播,并解释了如何将个人计算机与“互联的计算机网络”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大规模的、世界性的信息分享的效应。

         自那时起,许多热衷计算机的认识和教育变革家们,比如伊万.伊里奇,发表了大量的学术期刊文章、白皮书、和研究报告,在这些文献中,极力推进教育过程的开放,号召人们,将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改革“破碎的教育系统”的手段应用于学习过程之中。在伊万.伊里奇的那篇犀利的大作《非学校化社会》一书中(1971),伊里奇认为,鉴于非灵活的课程和讲授式的“学习”,我们眼下的教育格局令人窒息。他提出将先进的技术整合进我们的学校系统之中,从而创造出他所称谓的“去中心的学习网络”。伊里奇断言,这种“学习网络”的建立将会反过来将更多的学生更加紧密地联系到学习过程之中,从而创造出一种更加有效的、参与式的学习。

         伊里奇认为,完整的“一个良好的教育系统应该有三重目的:

         1、它应该为所有想学习的人提供随时随地可以加以应用的资源;

         2、给予所有想分享自己知识的人,找到那些想向他们学习这些知识的人的能力;

         3、向所有想对公众发表自己观点和主张的人提供机会使其观点和主张为众人所知晓。

         于此同时,一大批教育工作者深深地感到,这种关于学习过程的另类主张太过激进,是乌托邦式的和无法实现的,也有不少人认同像伊里奇等人的主张,并采纳和支持他们的观点。正是这些人继续推动着教育变革向前发展。

         尽管在MOOC背后的理念有着一个不短的历史,但是其实际的主张和成型的结构却是相当新近的。

         MOOC 这个术语是2008年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the University of Prince Edward Island)网络传播与创新主任(Manager of Web Communication and Innovations) Dave Cormier 与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Technology in Liberal Education )高级研究员 Bryan Alexander联合提出来的。在由阿萨巴斯卡大学(Athabasca University)技术增强知识研究所(Technology Enhanced Knowledge Research Institute)副主任 George Siemens 与 国家研究委员会(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高级研究员 Stephen Downes 设计和领导的一门在线课程中,为了响应George Siemens 与Stephen Downes 的号召,Dave Cormier 与 Bryan Alexander 提出了MOOC这个概念。George Siemens 与Stephen Downes 设计和领导的这门课程名叫《连通注意与连通知识》(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这门课程有25位来自曼尼托巴大学的付费学生,还有23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免费学生在线参与了这门课程的学习。所有的课程内容都可以通过RSS feed订阅,学习者可以用他们自己选择的工具来参与学习:用 MOODLE 参加在线论坛讨论,发表博客文章,在第二人生中学习,以及参加同步在线会议。

         从那时开始,一大批教育工作者,包括来自玛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Mary Washington) 的 Jim Groom 教授以及纽约城市大学约克学院(York Colleg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的 Michael Branson Smith 教授都采用了这种课程结构,并且成功的在全球各国大学主办了他们自己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最重要的突破发生于2011年秋,那个时候,来自世界各地的 160000人注册了斯坦福大学 Sebastian Thrun 与 Peter Norvig 联合开出的一门《人工智能导论》的免费课程。过去将近一年来,许多重要的创新项目,包括Udacity, Coursera, 以及 edX  都纷纷上马,有超过十几个世界著名大学参与其中。

2 评论

    • 其实在本质上差不多。但是 OCW 更多的是课程资源,国内人理解的开放课程,更多的是课程视频。edX则是MIT的另外一个尝试。OCW不组织教学,不授予学位。而edX则开始进行这方面的一些尝试。

留下评论